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科学研究 >> 科研动态 >> 正文 科研动态
我院2024年第四期德正青年学术论坛顺利举办
点击数: 时间:2024-12-05

12月4日下午14:30,我院在德正楼404树平会议室召开今年第四期德正青年学术论坛。陈红梅副院长和学院大部分青年教师参加论坛,论坛由王娅博士主持。

本次论坛由王树良和相鹏两位博士作主题讲座。首先是王树良博士作“过程论视角下行政指导”的主题讲座。他在报告中首先提出为何理论上认为行政指导不可诉,而实践中却频繁出现诉讼需求这一问题。随后,他对比了理论与实践中行政指导的差异,通过对不同场景下行政指导的细致分析,揭示了行政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。接下来从过程论的视角出发,将实践中的行政指导划分为实施指导前、实施指导时、实施指导后三个阶段,通过这种创新的分析框架,报告为理解行政指导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。最后,他提出了“刺破行政指导的面纱”和剥离行政指导中其他行政行为等方法,以实现对实践中行政指导行为的有效救济,这一部分不仅为行政指导的可诉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,也为法律实践中的行政指导提供了操作性的指导。

第二位主讲人相鹏博士作“从临床病症到社会心态:‘恐婚’的意涵及其变迁”的主题讲座。在报告中,他提出在以家庭主义为集体价值取向的中国,结婚成家被视作社会成员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阶段的“理所当然”且唯一的途径,而且单身歧视——给予那些未能顺利实现婚嫁的男女以刻板偏见和差别待遇,也极为常见。因此,当前新生代青年群体的“恐婚”心态值得关注。进一步考察后发现,“恐婚”一词本为医学术语,特指“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婚姻,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亲密关系,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”;但在当前语境下它已经明显区别于其所脱胎于临床意义上的“婚姻恐惧症”,演变为消极的情感基调。他认为,“恐婚”跃迁为社会心态主要源于三个因素:“美好婚姻”乌托邦在步入“液态社会”后逐渐幻灭;成年期延迟造成大量青年寄居在原生家庭,无法承受稳定且持久的婚姻关系所带来的张力;用一种看似自我矮化的方式,试图抵抗“婚姻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”主流话语之规训。最后,他总结随着全球经济前景持续低迷,青年人的不安与不确定感与日俱增,“恐婚”会褪去社会心态的意涵,亦即青年人不再讨论恐婚,转而沉默地接受了不婚、单身主义这一事实。

两位博士汇报结束后,参会老师们与两位主讲人积极讨论互动,并对报告提出相关问题和自己的看法,现场讨论热烈。本次德正青年学术论坛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结束。

(文/图:程敏怡)

 fxy.nufe.e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 南京财经大学 法学院    南京财经大学 法学院制作、维护

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南京财经大学德正楼四楼 (邮编:210023)  咨询电话:025-86718796


南财法学院公众号